通讯员:侯方俊、焦丽
为充分发掘我校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中自立自强、励志成才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传递精神,学校举办第二届研究生“励志之星”评选活动。
活动自3月份启动以来,经个人报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推荐、学校资格审查,共有46名候选人入围评审阶段。经过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360名师生代表评审,确定了30名候选人入围第二阶段的现场评审环节。现场评审中,候选人进行个人风采展示,由“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候选人所在单位的师生代表共95人担任评委并进行现场投票。
经过层层评选,最终评选出10名“励志之星”和5名“励志之星”提名奖。他们的成长之路历经坎坷,但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于逆境中奋勇拼搏,绽放青春光彩:他们或在学术领域潜心钻研、勇攀科研高峰;或投身疫情防控,与万千逆行者并肩战“疫”;或用所学所长服务基层,助力家乡脱贫攻坚……他们脚踏实地,磨亮青春底色,担当时代责任,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绚丽绽放,是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
10名“励志之星”事迹简介:
王钲甫: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王钲甫,男,哲学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他来自江西井冈山脚下的农村,自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在逆境和困难面前,他选择向阳而生,迎难而上。
他立志从服务基层中发现研究课题,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中。他热心公益活动,曾先后担任副队长、队长,参与组建心扬暑期支教实践队,连续两年前往安徽圣泉乡支教,对当地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撰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研报告,其中不少建议被当地学校采纳,并被当地媒体报道。疫情期间,他发挥专业所长,从心理层面帮助公众应对疫情挑战,积极参与救助因身处疫情严重地区或因家人好友感染新冠肺炎而导致心理创伤的患者。
他先后担任学院心理健康协会会长、学生党支部书记、学院兼职辅导员,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研究生,获得甲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等各类奖励。本科毕业后他前往新疆支教一年,和学生们朝夕相处,用向上精神影响和带动少数民族高中生,发奋学习,报效国家,相关事迹被中国青年网报道。
生长于井冈山,学成于珞珈山,服务于天山,他坚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他将始终保持初心,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研究生的责任与使命。
王阿凤:力学笃行,厚积薄发
王阿凤,女,信息管理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她来自安徽阜阳的一个小城,家乡教育资源的落后让初入大学的她感受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差距。她激励自己困知勉行,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我、提高能力。
勤学肯干的精神让她在科研之路上结出果实,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以一作发表英文论文5篇,其中SSCI和SCIE双索引一区1篇,FMS高质量英文期刊1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特等奖,校友年度捐赠助学金,信息管理学院文华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她以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感染身边的人,热心志愿服务。她担任院研究生会部长,尽心尽力做好就业服务与实践活动组织工作。新冠疫情期间,她作为留校生,帮助不能返校的同学邮寄重要物品,帮助学院分发抗疫物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她常说“勤奋打造机遇”,努力是她奔赴更远未来的基石,硕士毕业后她将继续在本校攻读博士,脚踏实地,勇攀科学高峰,做最好的自己!
冯鲁青:从大山来,到大山去
冯鲁青,女,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她来自河南省鲁山县偏远山村,自幼经历家庭变故,生活的困境没有磨灭她对生活的信心,反而激励她更加自立自强。本科毕业后,她加入武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赴贵州极贫乡镇石门坎支教一年。支教期间,她关爱学生,激励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孩子走出大山,她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的脱贫攻坚工作,走访贫困户,在脱贫攻坚夜校当志愿老师,积极宣传推广当地农产特色。
她专心学术,发表论文三篇、出版书籍一本、参与中央课题一项。她坚持文学创作,多次在校级、国家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她积极参加研究生实践锻炼,在新疆博州实习三个月,工作任劳任怨,受到实习单位高度认可,被评为武汉大学暑假实践优秀个人,相关事迹同时入选武汉大学第二批“党员好故事”。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这是她坚持的人生信条。她坦言,一路走来,她虽不是最闪亮的星星,但她一直努力做一颗拼命向上窜的小火苗。
邢权伟:苦读万卷书,志行千里路
邢权伟,男,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他致力于将学习与工作合理兼顾,既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做到“手中有料,心里有数”;担任四年班长,在校青年发展咨询与服务中心任职三年,担任校研究生会副主席,武汉大学首批青年讲师团学生讲师、第四届博士生宣讲团讲师。他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赴新疆博乐市第五师高级中学支教一年,恪守“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帮助孩子们书写自己的未来。他热心志愿服务,在军运会期间协助负责贵宾接待,医护人员赏樱专场中也有他从早到晚忙碌的身影。
他坚信,“自己是个看不见的东西,撞到了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你自己。”在珞珈山求学的路上,让他收获了看得见的成长,未来他将在不断磨砺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全产业链式”的综合型人才。
吉克克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吉克克主,男,法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他来自四川省大凉山传统彝区,绵延千里的大凉山造就了这个诺苏青年坚韧不拔的品格。无论学习还是社会工作,他坚信“认真”二字,立志做一个能为父母分忧、对社会有奉献的人。本科期间,他修读法学与管理学双学位,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律政公证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研究生期间通过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A证,参与课题研究1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学业综合成绩测评位列班级第一,获得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头雁训练营”优秀学员、法学院优秀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作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党支部获得法学院党支部风采大赛一等奖,连续两年在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中获评优秀。
作为一名成长在贫苦山区的彝族青年,他感恩于党和国家的教育和培养,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前往四川省古蔺县马嘶苗族乡参加公益支教活动,以自己所思所学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带去思想启迪,获得当地师生、村民的一致好评。
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未来的漫漫人生路上,他将牢记初心使命,投身国家法律事业,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用勤奋与担当书写精彩人生。
刘欣瑾:尽专业所能,建祖国最强防线
刘欣瑾,女,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生。
作为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她的日常是日复一日做着如同向沙漠洒水的工作,可能微不足道,但她坚信总有一天努力会发出一束小小的光,即使微弱,仍能照亮黑暗。
疫情期间,她不畏危险,积极响应号召,毅然投身于由蓝柯教授领衔的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攻关团队开展研究,参与研发了更加灵敏和特异的新冠病毒核酸诊断方法,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权威学术期刊EMI上发表论文 2 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参与攻关团队在顶级学术期刊 Nature上发表论文1篇。
疫情期间,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攻关团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检验科合作设立辅助诊断实验室,她积极请战,作为核心骨干驻守该实验室,利用先进的数字PCR检测方法进行了为期一月的临床样品核酸检测工作,检测量达一千份。她废寝忘食、通宵实验,也曾因为压力过大而嚎啕大哭,但每每想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的精神又激励着她继续投入战斗。她尽专业所能,与万千逆行者一同凝聚成伟大的“中国力量”,建起祖国最强防线。未来她将带着这段难忘的经历,继续勇敢前行,持续发光。
刘泽林: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刘泽林,男,第一临床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没有让他自卑内向,而是成为他努力学习、向上向善、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动力。读研期间他发表学术论文6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学术会议20余次,主持院校活动7次;疫情时认真宣教并辅导医护子女功课,开学后“学雷锋”送诊到社区,累计监测血糖51人,筛查前列腺癌404人。任职班长、研会部长以来,他尽心尽力为同学们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曾获武汉大学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志愿者、优秀研究生、人民医院优秀住院医师等称号。他从普通医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住院医师,导师和带教的肯定、病人及家属的声声致谢、文章的录用和见刊成为他追逐理想的最好见证。
在特殊难忘的2020年,他正式成为一名执业医师。“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他时常告诫自己的话,在实际工作中,他也一直坚持用心去帮助,用情去安慰,让病人有尊严地走过生命的旅程,尽己所能实现医学最大的价值。
张乖:以荒凉为底,铸就繁华
张乖,女,健康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她来自甘肃礼县一个小山村,家中务农为生,自小父母外出打工,姐弟三人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的苦难没有打倒她,她身兼数职补贴家用,独自照看卧病在床的爷爷并照顾弟弟高考,即便如此,也保持本科期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校级特等奖学金,四次校级一等奖学金,获得江西省第十一届大学生写作大赛三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
她积极投身志愿活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他人,疫情期间,在甘肃省礼县第一人民医院从事预检分诊工作,累计服务人数逾千人。临床实习中,她不断精进技术,钻研医学前沿知识,耐心且专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对于生活,她感恩那些受过的苦难。“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是她对未来的期待,她坚信唯有努力进步,方能披荆斩棘。
赵广超:坚守初心信仰,彰显青春力量
赵广超,男,测绘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名从国家级贫困县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党和国家的关怀让他常怀感恩,坚定为他人服务的初心,本科毕业后他毅然加入武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前往国家脱贫攻坚主战场参与教育扶贫,站好三尺讲台,传播知识。他担任脱贫攻坚夜校讲师,带领团队累计培训当地村民800余人次,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考核等次优秀志愿者。他积极参与各项赛事,曾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湖北金奖,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银奖,挑战杯湖北银奖等荣誉,入选全国青马工程高校班学习。
从班长、院青协会长、院团委副书记(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校级学生组织负责人到校团委专业中心兼职团干部,他先后担任十余项学生工作职务,积极服务师生。疫情期间,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组织志愿者为一线医护人员子女提供线上辅导。
50余场志愿服务,10余项国家省部级奖项,40余项校级荣誉,这是他作为珞珈学子对青春的最好答卷。他坚信,虽经磨砺但仍奋斗不止、前进不休,这就是励志。未来他将继续心怀感恩,让自己的人生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的道路上不断奋斗、砥砺前行。
蓝际荣:在人生的青葱岁月绽放属于自己的芳华
蓝际荣,男,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在求学期间他失去了父亲,但是家庭的变故没有打倒他,他始终坚持初心,矢志成长成才。来自浙江青街畲族少数民族乡的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的时代号召,积极投身服务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当中,曾在湖北恩施来凤县志愿支教扶贫一年,期间获评全国、湖北省、来凤县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
他致力于研究电解锰渣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的相关方法和相关机理,曾受邀参加联合国环境署、我国环保部主办的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青年学者论坛作学术报告并获优秀口头报告奖;受邀参加全国稀有金属学术交流会暨产学研合作论坛,并作为唯一一名学生代表进行发言。他先后发表SCI、EI等核心科研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15篇,一作SCI一区top10篇,多篇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授权3项。他发挥专业优势,到湖北省市级指导污染源普查工作30余次,入户企业100余家,为省市级环保局提交报告20余份。
2020年他曾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和浙江省平阳县十大杰出青年,相关事迹在人民网、中青网、中青报和地方政府官网报道30余次。
对他而言,基层服务和科研攻关都是人生的磨练。未来他将继续努力,将青春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立志在绿水青山建设中绽放个人价值。